视频|杨联芬:为什么沈从文说自己在读一本小书同时又在读一本大书 今日热议

2023-05-10 11:21:40   来源:澎湃新闻

2023年5月10日,是作家沈从文逝世35周年纪念日。沈从文曾在《从文自传》中写过一篇文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他为什么这么说?我们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杨联芬教授来谈一谈沈从文的早年生活对他人生的影响。杨老师一直研究沈从文及其作品,也常在大学的课堂上给学生们讲沈从文。

07:54

中国人民大学杨联芬教授谈沈从文(07:54)顽皮撒野背后的求知欲

沈从文在《从文自传》里面有一篇叫做《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什么叫“小书”?什么叫“大书”呢?这个“小书”通常指的就是书本,就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知识,他认为只是小书。


(相关资料图)

“大书”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人生。

《从文自传》沈从文,从小不好好上学,从私塾开始逃学,到小学也逃学,为此受过很多罚,打呀跪呀什么的,他都改不了。在今天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当时他父母也觉得不可思议。一开始他们还觉得这孩子聪明,父亲对他很寄予希望,后来觉得他怎么这么顽劣啊,又逃学——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不学。其实我们看沈从文在他的自传里所讲和他的经历(会发现),人生这本大书其实蕴含很丰富的内涵,包括它对人的生命成长情感的滋育,包括知识。沈从文逃学去干什么呢?他就到处去(玩),山上去玩,水里去玩,看人家捞鱼,看人家做手工,看人家打豆、做豆腐、打铁,当然他还去偷人家果园里的水果,偷了就跑,等等,很顽皮。但是怎么打、怎么罚,他都改不了,是因为他觉得书上那点东西太少了,不太有趣。他在回忆录里面说别人要背很久的东西,他几下就背完了。背完了以后,他觉得一天到晚就读这些背这些枯燥无味。人生多丰富啊,比如说他去看打铁,怎么打出来是红的,拿到水里一淬,它就变硬了。什么道理呢?然后又看佛像,去庙里面看佛像怎么雕的,为什么木头可以雕出人的形象来,你想人的曲线多圆润啊,多生动啊,木头怎么就雕出人的样子来了?!还有佛像表面涂的那个金箔,怎么那么薄,是怎么弄上去的?

其实我们看到他顽皮、他撒野的背后,是强烈的求知欲。他的求知欲远高于同龄的孩子。同龄的孩子差不多就被动地接受规训,叫我背我就背,叫我读我就读,可以玩我就高兴啊,玩不了也就算了。(沈从文)受罚,他想的不是“委屈,怎么体罚我,还不让吃饭”等等,他是用什么来度过这难堪和痛苦呢?回忆他看到的一切,而且那些细节,比如说在江里面把鱼捞起来以后,鲑鱼蹦跶的样子,清清楚楚。他到后来写成自传的时候,这些细节都是写得生动,活灵活现的,可见他在强烈求知欲下观察自然的那种渴望。他看到那些,就要想怎么会变成这样的,比如日常生活中的打豆腐,编竹席、竹簟,这其实就是我们人类智慧的结晶。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东西,一般人觉得没有什么,反正我们都习惯了,但沈从文不,他就要追问,就要去想其中的原理。所以,沈从文淘气的背后是强烈的求知欲。

逃学当然不好,他还撒谎。他撒谎的动机不是要欺骗,而是要躲过处罚,躲处罚的动机是他觉得大千世界有那么多奇妙的东西,那么多好玩的东西,我们还不清楚它是什么原因,或者说还不太清楚它是怎么形成的。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求知欲,真正的出自生命本源的求知欲。这种求知欲的愿望大过了他接受处罚挨板子、罚跪这些痛苦。这其实还是一种天才的表现。

电影《边城》(1992)剧照逃学探索大千世界沈从文逃学的目的是他想要探索大千世界的秘密,无论是生活的、自然的,他觉得简直是太丰富、太好玩了。这给了他一种启迪,是对他的智力、情感的滋养,也包括爱,让他对于故乡、对于自然、对于人、对于人生,充满一种渴望和爱。这就是自然给他的。我说的自然就是除了山水自然,还有人类生活。用沈从文的话来说,万汇百物这些给他的一种启迪和治愈,人生给他的教育,其实是大过一般书本教育的。

所以沈从文说读一本小书,同时又在读一本大书。他说他渴望了解生活之外的生活,那他的生活。一个小孩子的生活,太简单,太单纯了,又是有限的,但是他逃学以后,获得远远超过同龄人获得的一些生活知识,或者说他对这些知识的一种观察,他会仔细地去看每一样事物。比如说杀猪、杀牛,他在这篇文章里面讲到,杀黄牛的时候,那个刀捅进牛脖子的声音,那个牛的那种叹息的声音,到他好几十岁了,还像在耳边一样。你看就是这么深刻的印象。他真的是用他的生命去体会对方的生命,体会自然,体会人生的一切现象、事物。因此,这些生活,他逃学以后所获得的对于人生世相的一种触摸、感受、思考,就确实是他一个小孩子单一的生活之外的生活了。

但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跟过去完全不同了,现代化带给我们比较异化的生活,我们的知识更多是从书本获得——当然从书本获得也间接的是在阅读人生。

沈从文何以成为大家?沈从文的知识水平,才小学文化吧,但是他后来居然是一个大作家,而且研究什么都通。那研究文物等知识又是哪里来的呢?这又跟他后来的经历是有关系的。他当兵以后的生活,其实就是他小时候那种到处去撒野的生活的扩大。当兵见到各种各样的、形形色色的、稀奇古怪的事情,包括非常残酷的杀戮、镇压等等,他看了很多,这些其实对他的心灵是一种磨砺。所以说很多现代作家,书斋出来的,或者接受正统教育的,或者说接受学校教育而获得丰富知识的这些作家,他们是没有办法特别理解沈从文这一点的。因为沈从文见过太多的生命现象,看到以后又没有使他变得野蛮,而使他对于生命的价值和生命存在的意义,有更深的思考,这也是很多作家所不具备的。

《沈从文讲文物》当兵时他遇到了一个很奇特的人,叫陈渠珍。他(陈渠珍)当时主政湘西,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他收藏了很多字画古董,也有好多书,他读曾国藩,读王阳明,信奉王阳明的哲学,践行知行合一。他的书、字画、古董就放在一个类似于图书馆的地方,要沈从文去保管。沈从文就在这个过程当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包括抄书目,实际上就是从目录来学习古典文学。还有,这些文物要登记,他就要了解是什么年代的,是什么质地的,不到一年的时间,对于沈从文来讲,是对他的知识的一种提升。后来他离开湘西,陈渠珍也很支持他去寻找另外一种生活。如果他不离开湘西,他的生活也就这样了,就是当一个兵到处迁徙,但也就在湘西这一带,没有更多的人生的景观。他到了北京、上海,到新文化的中心区域,他就又会获得另外的生活。沈从文的人生就是不断地在扩大自己的阅历。在北京时很苦,沈从文成名的过程也很艰辛,但是他对未来始终抱着强烈的好奇和求知欲,这背后是他对人生的热爱。他热爱生命,热爱人生,艰苦、苦难也是一种人生,也是人的一种体验,是丰富我们的生命的。所以说,人生不全是幸福、快乐、甜蜜才是好的人生,人生应该是五味杂陈的,什么样的人、东西你都经历的话,你的人生就是丰富的,因为生命只有一次,经历越丰富,人生就越饱满。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标签: